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进一步推进我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、职业化、专家化发展,全面提升辅导员职业素质和科研能力,12月27日,我校在育才校区举办2024年辅导员科研训练营。本次活动特邀我校社会科学研究处主要负责人,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韦冬雪以及教育学部二级教授王枬,就辅导员如何开展课题申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。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宋树祥出席活动并讲话,学工部(处)主要负责人及各学院(部)辅导员代表20余人参加此次训练营。
副校长宋树祥进行了动员讲话,他指出科研训练的三步骤养成,一是立足宏观视野,锚定研究方向。课题研究绝非孤立的知识探索,需将视野拓宽至国家教育发展战略、社会时代需求以及学科前沿动态的宏观格局之中。二是深耕理论根基,构建逻辑框架。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是课题研究的承重墙。以理论为经,以逻辑为纬,精心搭建研究的思维架构,从研究问题提出、假设设定、研究方法选择到结果预期,环环相扣,形成严密且自洽的逻辑闭环。三是聚焦实践转化,检验研究实效。课题研究不能止于理论思辨,必须落地生根,接受实践检验。依据实践反馈不断修正、完善研究成果,促使其从理论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、模式范例,反哺教育实践,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,真正为教育发展赋能添彩。
社科处主要负责人聚焦 “理论与方法:社科课题申报的道与术”,深入剖析辅导员为何要做科研,如何做好科研等问题。他以理论为基、方法为翼,为辅导员开启社科研究大门,引导其将日常琐碎的学生问题凝练为有深度、有价值的研究课题,学会在政策导向下精准选题、科学规划研究路径,掌握申报书撰写的精髓要义,让科研从起步便行稳致远。韦冬雪老师的“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方法” 专题讲座则直击辅导员科研困境。专家结合实例,阐述如何立足岗位实践,巧用调查研究、行动研究等方法,将工作中的 “疑难杂症” 转化为科研素材。王枬老师所讲述的“高校辅导员发展的叙事研究” 板块别开生面,引导辅导员关注个体成长与群体发展的故事力量。在国家倡导传承红色基因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背景下,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见证者,记录、分析学生成长故事,从中萃取思政教育创新灵感。
我校将以本次辅导员科研训练营为契机,持续聚焦辅导员科研能力与职业素质,搭建平台,引入资源,打造一支政治强、业务精、纪律严、作风正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,为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。
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宋树祥讲话
辅导员科研训练营活动现场